
-
新闻资讯>>更多
-
电话:025-84716007
025-84718399
传真:025-84702477
Email:jinding2002@163.com

宋明远:突破千年局限,让海洋在中国画里澎湃
创建日期: 2025-04-21 创建人: 陈彪
宋明远,1938年9月生于辽宁。1990年至1992年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海洋画派创始人和领军者,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顾问,美术教育家。《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宋明远》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自序
纵观中国历代山水画家的山水作品,各类溪泉形态表现概已貌全。
从展子虔到李思训、李昭道,再到董源、荆浩、关仝,又及两宋范宽、王希孟、张择端、马远等,皆在画水方面成就斐然。北宋画家郭熙、郭思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言:“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欲溅扑入地,欲渔钓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挟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辉,此水之活体也。”
水的万千变化早已在古画论中得以概括总结。中国山水画中的水多以衬托山石之雄、树木之郁而存在,处于山的附属地位。且多以江河、湖泊、潭渊、溪涧为勾勒对象,其中对海水的描绘少之又少,更无关于海水的画诀与画谱等存世。
我国是海洋大国,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新时代背景下,一些有志于从事中国海洋画创作的艺术家们,以博大的胸怀和宽广的视野,自觉将中国画的水从溪、泉、湖泊延伸至海洋,将水从衬托山、石、树木的附属地位转为以海水为主体地位,充分和深入地描绘海水的波、涛、浪、涌等至刚至柔的万千动态,展现了中国画“靠水不靠山”的新面貌。
提问
为什么要画海?
我在海边出生、长大,看海、听海、嬉海、懂海、爱海、画海,一生与大海结下不解之缘。20 世纪 50 年代我从辽宁省复县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写生与创作中,经常接触到全国各地来看海的人们,看到人们对大海的喜爱、向往甚至欢呼雀跃的样子,我深受触动,立志要通过画笔把大海捧献给爱海的人们。
我早年的版画、年画、油画、中国画等都有关于海的题材。进入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风起云涌,大海作为表现时代主题的最好载体之一,更加坚定了我在海洋画创作上的信念和决心。
在不间断的海洋画探索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和地理因素等影响,在几千年传统中国画的领域中,海洋画一直是一个空白,我深感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个空白填补起来。这也激励了我在年过半百之际,毅然南下赴广州美术学院深造,探索开拓中国海洋画的道路,自此孜孜以求,耕海不辍数十载,不曾倦怠。
在画海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回想当年,当我决意画海时,面前除却一片汪洋,找不到太多可资借鉴的画海水史料,唯有马远的《水图》。我们知道,顾恺之的《魏晋胜流画赞》、谢赫的《古画品录》、王维的《山水论》、荆浩的《山水诀》等,多以重文字的画论、画诀为主,其中鲜有海水画法的论述。宋代以来,则多以画谱为主,如《宣和画谱》、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谱》,元代李衎的《竹谱详录》、柯九思的《竹谱》、吴太素的《松斋梅谱》和明代王冕的《梅谱》等,及至清康熙年间,中国古代画谱集大成之作《芥子园画传》刊印,成为千万画人后学之圭臬。然此类谱册关于水的技法少之又少。即便《芥子园画传》初集编撰山水画谱,且集前人山水画谱、画诀之精要,但还是以山石为主,水次之。画水的技法也只停留在勾线、留白等技法层面。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以海为师,师法自然,走遍万里海疆,愈发感到海洋的博大精深,欲用中国画技法加以表现,单靠我个人是远不能及的,必须团结起一批志同道合的画海艺术家共同研究探索。20世纪90年代末我赴新加坡,希望能与新加坡的艺术同道们共同研究中国海洋画艺术。2002年5月我于新加坡创立中国海洋画派,2003 年我从新加坡回国后,致力于推动开创海洋画派的发展。20余年来,我与海洋画派艺术家们共同探索、创新发展,归纳总结中国海洋画的创作理念与学术定义,构建起中国海洋画的理论体系与技法体系,对中国画传承与创新发展进行了积极推动和有益的探索。
2019年5月,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举办的第七届海洋画派学术研讨会暨宋明远艺术研讨会上,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第四届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张晓凌先生谈道:
“我们的艺术对得起我们广袤的陆上疆土,但是我们的艺术对不起这辽阔的海洋领土,我们在艺术上对海洋亏欠很多。历史上虽然也有海洋题材的画,但多是一景,没有全景式地整体呈现出海洋的博大、海洋的精神,所以我觉得宋先生能有这样的时代敏感,就是他对生活的感受、对时代精神感召的回应,才能够意识到海洋对国家的重要性,才能去深入海洋,不断去写生,最后把它展现为一系列重量级的作品。”
在历经数十载的不懈努力与求索后,中国海洋画已得到认同,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局面,能为中国海洋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绵薄之力,我深感欣慰。画好海水是画好中国海洋画的关键,也是中国海洋画学习与创作的基本功。
动与多变性是海水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我通过对大海不同运动形态特点的观察,归纳总结出十大类海水动态构成和动与静两大类海水动态的基本形式,并分类呈现,两部分内容共汇500 图例,辑为《宋明远海水画谱》,以详尽、细致、深入浅出、条分缕析地解读画海水的技法,为广大海洋画学习者提供参考与借鉴。同时,在笔墨技法上融入个人情感,最终呈现出富有诗情韵律的海、富有情感色彩的海,这便是画海的更高境界了。
综上,我归纳出画海水的基本法则:一水多法首没骨,一笔三色远及天。积墨慎托留白浪,澎湃大潮心海间。
我们要把大海的精神品格以史诗般壮阔的画卷呈现出来绝非一日之功,需要艺术家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汹涌澎湃的激情,百折不挠的毅力,娴熟独特的艺术功力和对大海的无限热爱。我们既要尊重海的客观规律,不断观察,仔细研究,反复实践,又要融入个人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进而达到人海合一的境界,最终才能使海水的波澜壮阔和正大气象得以艺术地呈现。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山西路67号世界贸易中心大厦A1幢1101室邮编:210009 电话:025-84716007 025-84718399 传真:025-84702477
网址:http://www.jdyys.comEmail:jinding2002@163.com